为给海南植物建“户口簿”,他们把野外过夜变成常态_观速讯
“印象最深刻的是走山路时,挂在腰间的水壶被沿途的树枝勾走,我却毫无感觉,直到工作完成返程时才发现挂在树上的水壶。”这是杨小波在山野间寻找新植物的一幕。
海南岛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植物物种基因库,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具价值和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。杨小波团队从1991年着手编著《海南植物图志》。在近三十年间,从五指山到霸王岭再到尖峰岭,他们在海南大大小小的山脉上留下了足迹。
(资料图)
日前,由杨小波牵头的项目“《海南植物图志》编研及珍稀保护植物分布特征研究”获得海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。
?
《海南植物图志》成书 杨小波供图
?
杨小波在佳西岭海拔1200米处过夜 杨小波供图
我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
“我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,要为海南作贡献,为家乡服务。”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在海南展开研究工作时,杨小波当即表示。
他提到了恩师——海南大学第一任校长林英,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、生态学专家。“那时我20多岁,林老先生让我执笔撰写考察报告,我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,他一直鼓励我勇敢尝试,虽然最后报告被林老先生改得面目全非,但是让我受益颇丰。”杨小波说。
“中山大学硕士毕业时我想要回海南工作,林老先生劝慰我还要再读书再深造,增长知识和技术,于是我边读博边关注海南植物的研究。”杨小波回忆道。博士毕业后,抱着对恩师的感激和对故土的深情,杨小波来到海南大学任教,并展开植物学研究工作。
?
杨小波团队在实地调研 杨小波供图
跋山涉水三十载,柳暗花明《图志》成
为寻找新的植物种类,他走过海南的山山水水。
“要找到一种新的植物,可能花费几个月都不能发现,我们团队的优势就在于我是学生态与植被出身,可以根据植被的分布规律去寻找。”杨小波说。
在找寻新植物的过程中,走山路成了最大的考验。
杨小波感慨:“30年前,五指山还没有通车,我们需要走30公里山路,从上午7点走到晚上7点才能到达目的地。走路太艰难了,买菜来回时间需要8个小时,我们只好白米饭配矿泉水,曾经10天没吃到任何蔬菜。”
在山林野外过夜是“家常便饭”。杨小波团队曾在乐东海拔1200米的佳西岭过夜。佳西省级自然保护区西连猕猴岭省级自然保护区,南濒昌化江,北邻霸王岭与鹦哥岭,是我国热带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。在那次考察中,他们发现了我国分布最南的一片广东松林。
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,杨小波团队完成了共计14册,近1000万字的《海南植物图志》编研工作,收录了海南有历史记录的植物6036种,隶属243科1895属,揭开了深藏在海南山林和湿地中植物的“神秘面纱”,并为它们建立“户口簿”,基本摸清了海南植物的家底。
“我立志做一个植物图志来让大家清晰辨认植物,让以后做生态的人能够不用那么艰难。”问及为何要开展植物图志编研工作时,杨小波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。
如今,翻开《海南植物图志》,可以发现该部图志不仅有植物生物学特性的描写,还配有线条图和彩图,这些图片绝大多数都来自杨小波团队跋山涉水的野外拍摄,不仅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科研价值,也能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和鉴定。
关键词: